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醴陵历史上的七座书院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6
      醴陵历来重视文教,在历史上,自南宋至清代,相继办起七所书院。随着书院的兴盛,醴陵一时文风蔚起,学术气氛十分浓厚,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之一。但是,醴陵人在科举场上并不顺利,自隋朝至清末整个科举时代,醴陵只有进士40人,举人217人,贡士393人,没有出过一个状元,成为醴陵人永远的遗憾。     醴陵最早的书院是莱山书院。莱山书院始建于宋朝,地址在古莱山,就是现在八步桥乡枫树桥村的癞子山。创办人就是和朱熹同时代的吕东莱。朱熹评价“足以为范”。乡人羡慕他的才学,相继登门就教,东莱先生就在讲学之地建起莱山书院。明正德二年改为东莱书院。现在渌江书院山门对联中的“道接东莱”就是指秉承东莱书院流传的理学正统学术理论。 宋代“朱张会讲”期间,朱熹多次到醴陵讲学。和醴陵大儒吕祖嫌相交深厚,两人一同研读注解二程的学说,撰写出理学巨著《近思录》。醴陵人仰慕二人才学,为纪念两位理学大师共同著书这段盛事,建起《近思书院》,地址就在朱子祠旁边,现在的醴陵一中校园内青云山上。 宋乾道年间,朱熹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从福州途径醴陵上任,邀请他的学生醴陵贡生黎贵臣(字昭文)到岳麓书院讲学。后来,黎贵臣回到醴陵,就在居住的城南玉屏山建起“昭文书院”。 宋醇佑年间,醴陵人还在西山将有西山书院,就是现在渌江书院的前身。 明朝,醴陵人在江东坊建有江东书院,地址就是现在的江源小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东堡人彭之冕捐资对书院进行修缮,在院前建起一座大观塔,也就是现在的财源塔。     明代另一座书院和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名儒、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守仁有关。明正德二年(1507),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任途经醴陵留宿泗洲寺,曾作七律《过泗洲寺》:“风雨偏从险道当,泥深没马陷车厢。虚传鸟道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远道渐看连暝色,晚霞会喜见朝阳,水南昏黑投僧寺,还理羲编坐夜长”。诗句反映其身处险恶仕途中的郁愤心情,却又企盼东山再起的愿望。三年后,刘瑾伏诛,王守仁奉诏还京途中,仍住泗洲寺,但是心态截然不同,又题诗一首《重过泗洲寺》:“渌水西头泗洲寺,今过转眼又三年。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不似前。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王守仁两次客寓醴陵,先后在泗洲寺和靖兴寺旁的渌江书院讲学,留有《过靖兴寺》诗二首。其一“隔水不见寺,但闻清磬来。已指峰头路,始瞻云外台。洞庭藏日月,潭穴隐风雷。欲寻兴废迹,荒碣满蒿莱。” 其二“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王守仁复出后,后官至兵部尚书,死后谥文成。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守仁门生,名学者邹守益来醴,在泗洲寺右首金华观(又名火宫殿,后被拆除改建为市糖果糕点厂)讲学。二年后,著名学者罗洪先也到泗洲寺讲学。崇祯六年(1633),知县朱三才在城北文昌阁旁建超然书院,以纪念这位理学大师。清康熙六年(1667),改名文成书院。     醴陵书院之中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渌江书院。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地址在城东青云山学宫旧址(今一中校园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迁建于西山今址。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泉水清澈见底,水味甘甜,饮后精神振奋、焕然一新,称为“洗心泉”。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分别祭祀南宋三位醴陵籍名臣和唐将李靖,书院鼎盛时期,均辟为斋舍。院内正中为讲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右边有一排清代考棚,考棚前院保存着国民党元老于佑仁书写的“宁太一纪念碑”(此碑原来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左侧为斋堂。民国,书院被改为学堂。1979年,创立醴陵教师进修学校,至今进行教学活动。书院从创立至今,历时两百五十余年,是湘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书院。     渌江书院继承宋明理学道统,为振兴醴陵文教作出巨大贡献。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军人才,其中杰出代表有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南社创始人之一傅雄湘,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和领导人李立三、左权、程潜、陈明仁等。也算是弥补了状元洲无状元的遗憾吧。


原创文章醴陵历史上的七座书院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8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