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沅陵县城,沿着湘西籍大文豪沈从文笔下的“白河”而上,两岸绿树成荫,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不时有淡淡炊烟从青瓦屋顶冒出,连同尚未散尽的晨雾向远处林间、天空弥漫萦绕开去。成群的水鸟不时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浪花,几束穿过晨雾的阳光照在水面上,微风吹拂,波光鳞鳞,奇异美景,如梦如幻,如临仙境。车行12公里的路程,二酉山就呈现在眼前了。
二酉山又名小酉山,酉水、酉溪在此相汇,然后沿东南方向流入县城注入沅江,山因水而名,水因山来称。溯酉水而上两岸基本上是土家族人聚居区,沿小酉溪向西则是苗族人的生活区。山下小镇名为乌宿,古为酉水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称“八蛮峒口”。八蛮即指酉水上土家族的八个部落,一峒一部落,八峒最下端为乌宿故称“峒口”。 远古时又名“狰狞猞獠狍狼寨”。环二酉山周围的三座山脉都带有“龙”字,分别是东面的鳄龙山,北面的蟠龙山,西南面的青龙山,当地百姓称之为“三龙朝圣”和“三龙听读”。
二酉洞是二酉山的精华所在,又名妙华洞,意即收藏精妙绝伦中华文化的地方。相传,黄帝曾在此藏书万卷,故又有万卷岩的称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句是否由此而来待考。又传周穆王也曾在此收藏异书。
二酉洞处在险峻的二酉山半山腰的绝壁上,绝壁呈古铜色。洞宽约6米,高约2米,外洞深约10米,洞厅里有两块岩石,一块矩形石台,是从洞顶撬落下来的,相传是古人读书用的,另一块岩石是原始的,形如菩萨,人称菩萨岩,上面凹凸不平,象是若干小尊佛刻,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辨别是人为雕刻还是天然生成。内洞据史料载很深,只因入口泥土淤积狭窄暂不得入。洞的外形有如“酉”字天然生成。就是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洞,却成就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成为儒家文化和中华古文明的摇蓝。
追根索源,故事发生在秦朝“焚书坑儒”事件时。京城一个名叫伏胜的朝廷博士官,为保诸子百家学说和秦记以外的列国史志不被焚毁,决定追寻屈原的足迹,将书藏于湘沅的五溪武陵山中。
伏胜二酉藏书,翻山涉水,车载船运,历尽千辛万苦,还要冒个人杀头和诛灭九族的危险,成功藏书是一个奇迹,但更是一个壮举。可以作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没有伏胜二酉藏书,中华文化与文明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常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假如没有二酉藏书,儒家文化就要薪火消亡,无法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与文明就只剩下二千年了,还能称其为文明古国吗?怎么评价二酉山与伏胜都不为过。
这段史实的最好注脚就是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洞的藏书最终虽然献给了汉朝廷,洞中显得空空荡荡,令人充满暇想和疑惑。而史载洞旁有记崖,记藏书之由,也惜日久年长字迹磨灭不见踪影。倒是清朝光绪年间时任湖南督学使者的福建人张亨嘉(后曾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即北京大学第四任校长)来此叩访伏胜、朝拜二酉洞时,题刻了“古藏书处”四个大字立于洞门下壁向人们讲述着这段传奇历史。
伏胜藏书为二酉山带来了文脉和灵气。自汉刘邦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先后建院立阁,修堂造亭,旺盛的文化香火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未曾中断过,并且每至逢年过节或学生升学季节,山下方圆百里土家、苗家男女总携儿带女爬爬二酉山,烧烧香以感沾二酉灵气,过过发蒙节。
从二酉洞南折而向上,不过十来分钟就到达了二酉寨。寨子很有一些特色,属土家旱地吊脚楼式和双手推车式的木房。寨子后面山上是成片的板栗树,房前屋后间或有一些桃、李、柿等果木树。寨子里鸡犬相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贴切,恍如进入了“世外桃源”。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寨子,在八十年代却出了近20多位大中专生,还有高级讲师、研究生、博士和教授。连同山下的乌宿村走出了上百位专家教授工程师,是令人称奇和惊讶的,成为远近闻名的“教授村”。 连游人都发出“不到二酉山,枉为读书人”的感叹。
从二酉寨出发继续向上攀登,只需半小时就可达山顶。山顶面积不大,是由三个连着的小山峰组成。山道弯曲,林荫蔽日,山境幽异,云雾飘渺,凉风习习,盛夏无暑。遍山的苍松在风的吹拂下发出的涛声非常悦耳动听,伴随着虫鸣鸟叫,一切是那样的和谐,恍若天籁。最叫人感怀二酉山伟大的还是山顶善卷堂的遗址和横躺在遗址旁杂草丛中的“二酉名山”残碑。遗址上长满了杂草小树,满地堆的是残砖碎瓦,堂址面积也不大,但其纪念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永恒的沅陵二酉名山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8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