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洛口本是“美人”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10
 

    湘潭易俗河(又名涓水),古称洛水,易俗河镇也就古称洛口。前不久,记者在镇子老街寻觅时,想起了一句村语:本是美人胚子,只是尘垢蒙面。

    1、那些麻石街

    从107国道湘潭县城处西折,下了防洪堤,就来到易俗河镇老街。

    一条麻石街从南向北蜿蜒前伸,到一个转弯处分叉,一条向湘江边伸去,一条伸向西边的易俗河码头。

    据“土著”居民说,当年易俗河老街分为上正街、正泰坪和曲直街。正泰坪是老街的中心;而曲直街则是靠近易俗河边的街道,为商贾云集之地;上正街则是官家机构所在地了。全盛时的易俗河镇三街、六巷都是麻石路,据说石头全来自长沙丁字湾。

    记者脚下这条麻石街叫正泰坪。街上两栋老建筑特别显眼,都是排楼式的正面,水泥抹面。人们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栋是百货商店,一栋是银行。从外表看,有点俄式风格,但细看那些已裸露出来的青砖、白灰,却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方法。

    易俗河的老人们记得,老街上仍保存完好的肖氏祠堂,其主建筑建于清朝中叶的乾嘉年间。青砖为墙、三合土为地、原木柱廊环绕的祠堂里石狮看户,雕梁画栋,雕刻精美的花格窗门与粗大、漆得通红的梁柱相映成趣,显得既端庄又大气。

    2、当年易俗河

    易俗河镇确实古老。

    与中国南方的古镇一样,它也兴于水。发源于湘潭最南端昌山的易俗河缓缓西南而来,在这里与北去的湘江交汇,形成了一个东抵湘江南临易俗河的三角洲——洛口,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它北西两面环水,一个天然的码头。 

    唐代天宝八年,湘潭县治设在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挖水塘挖出的麻石上有一寸多深的车辙痕迹,也挖出了青铜镜;打屋基时,挖出了唐时城墙石砖……

    然而,易俗河名声却在于“米市”,当年号称“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明清时期,“外地客商纷纷拥进小镇,贩运大批谷米,远销各地”,后来“正泰坪逐步发展为谷米市场的中心,附近设有老仓、新仓……五谷殿等许多粮仓”。“到清光绪年间便发展到48家粮行,20家仓栈……1900年大米月调出量达到3万担至4万担。”当时的“易俗河粮积如山,船舶满河,名驰京沪”。

    3、美丽的记忆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对已经“蒙垢”的老街,却是回味其当年的温馨:“小时候,家门前一条石板路,对面河边是吊脚楼,石板路的两边是商铺。我们一群群小孩整天在街上跑来跑去,颠上颠下……夏天,是最美滋滋的时候,在树上摇一把桑葚,小孩们的嘴全是紫的”;家里“鱼干将坛子一排排装满了,却想吃新鲜的,要是碰上哪个哥哥高兴了,可以潜到水里去抓一条上来!”

    “每天早晨,老街便热闹起来,从河堤下处至百货店门口的麻石街道,都是卖菜的乡下人和买菜的城里人。自行车铃声、土推车吱呀声、细密的人语交织在一起。那是老街的晨曲。”

    “当时,正街上靠涓水一侧的楼铺都是木质的吊脚楼,一直延伸到涓水桥下面。街面的风格不逊于凤凰,也不亚于丽江。”

    易俗河走向沉寂,当然也是因为“水”退“轮”兴,但这里还有水患。“老街每年要受一两次大水考验”,“大水退后要清淤”,特别是“1968年的一场特大洪水,把沿河的吊脚楼冲去了很多”。吊脚楼从那时便走向消逝。

    4、复兴会有时

    记者看到,建在不远的湘潭县城正向四周扩张,高楼大厦正接近老易俗河镇。

    就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保护老街、保护文化的呼声响起。当地人大、政协提出建议:借鉴外地保护开发老街、古城的经验,根据街道现状,进行修缮,同时适合旅游者休闲娱乐购物项目经营户,形成各条专业街让游客充分体验古街老巷风貌的特色旅游区。

    去年3月初,京、浙商人来这里考察,与湘潭县有关方面就“洛口古镇”的开发合作事宜达成了初步意向。

    如成,易俗河这个“古典美人”,将洗去尘垢,重现昔日风采。据湖南日报


原创文章洛口本是“美人”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12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