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湘西草堂:一位先哲与一座山村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15
 

    □水运宪

    早春二月,龚佳禾先生约我去他的扶贫点小住两天。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和两位作家朋友结伴而行,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沿着省界行走了二十余县,访问过一百零八个特困村。十五年过去了,贫困山村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非常值得一看,便欣然接受邀请,冒着寒风冷雨去了衡阳县的湘西村。

    其实我心中对此行还有另一个兴趣点。湘西村坐落在石船山下,那里是明清之际哲学巨匠王夫之晚年筑草堂而居的地方。他的大部分名山之作,都是在那座小草堂完成的。这位先哲最后殁于石船山麓,草堂依旧,墓冢完存。

    车行三个多小时,位于衡阳县曲兰乡山丘丛中的湘西村便出现在眼前。说实话,乍一看去,这座山村并没给我留下多少贫困的印象。山不高,水不远,坡不陡,路不险。虽然还是数九寒天,放眼四顾,远近的山丘上植被鲜绿,田间地头黑土黝黝。村民的房屋依山傍路而建,宽大雍容。农舍几乎都是瓷砖陶瓦,比起我当年见过的贫困村,这里差不多可称仙境。出发之前,听说省检察院把这里定做扶贫点也不过四五年。短短几年时间,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在那之前,这里是个什么样子呢?贫困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需要驻点扶助。看着眼前这副兴旺的景象,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办法迅速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呢?因为我跟佳禾兄不在同一辆车上,许多疑问都只闷在心里。

    刚刚进村,车子开到了山坡下面的一片开阔地。下车之后才知道那就是王夫之的墓庐所在。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匆匆赶过来,替我们担当讲解员,佳禾兄告诉我说,这位男子就是王夫之先生的后人。那墓庐以土石修建,没有经过钢筋混凝土的刻意整塑,反倒更加有一种天地之间的凛然大气。王夫之对子孙有过严厉训诫,“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先哲的气节操守由此可见一斑。

    墓庐正中,并列有三座墓冢,这种葬法倒是从来没有看见过。那位后人指着中间的墓冢说,这就是先祖王夫之的墓。右边埋葬的是王夫人,左边埋葬的是谁却不得其解。一打听,竟然是王夫之的儿媳妇。我还以为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其实不然。佳禾兄告诉我说,王夫之晚年的很多著作,都是在儿媳妇的帮助下完成的。当时他们家贫困之极,连写字的纸张都无以筹措,有时候就记在一些零散的碎纸片上,由儿媳妇慢慢地收集整理。据《清史稿》记载,一直到王夫之死去四十年,他的儿子王敔怀抱他父亲遗留下的著作进献给督学宜兴潘宗洛,因此得以进入四库全书,本人也被列为史馆记录人物,在儒林中立传。

    由于王夫之坚持反清复明,撰写“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表白心志,因此他的书籍仍然不能传播。我在草堂中亲眼看见两件陈列品,一把油纸伞,一双牛皮木屐。当地人告诉我说,那都是当年的原物。王夫之先生无论下雨天晴,都脚踏木屐头顶雨伞,显示至死“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踩清朝的地”的忠贞情操。一直到同治二年,曾国荃将他的书刊刻江南,国内的学者才得以看到他著作的全部。

    从草堂走出来,我忽然望着佳禾兄开玩笑地问,你把扶贫点选在这里,心底里是不是还有一个凭吊先贤的情结?他回想了一阵,没有承认也不予否认。指着山村说,这个村子搞开发性扶贫,文化资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他说的文化资源,显然是指王夫之先生泰山北斗般的文化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了村办小学。村支书很自豪地说,他们的学校非常现代化。到那里一看,他的话丝毫没有夸张。整个校区全都建在一座山头上,挑檐挂柱,白墙青瓦,不仅特色鲜明,建筑质量也非常讲究。哪怕搬到县城乃至省城,这所学校无论硬件软件都相当出色。驻点扶贫的干部介绍说,整所学校都是他们筹资兴建的。这是他们进村后办的一件大事,不仅解决了本村农民子弟读书问题,连周边几个村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

    村委会建在学校旁。在那里,我看见了一幅湘西村开发建设的整体设计规划图。果然,全村的规划都在围绕湘西草堂做文章。既有故居、墓庐、陈列室等项目的修整扩建,又有道路、停车场相关设施的布局。还有宾馆、餐饮等等一系列服务设施的配套。就连什么地方引栽何种植物、哪些位置挖塘种植莲荷、哪道山坡辟地兴建碑林都规划得极其精心。并且这一切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登高眺望,道路基本建好,功能区一片片已见雏形。

    对于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我知之甚浅。先贤对“行知关系”的主张却较早地影响过我。他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结论。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统率知。由此先贤提出了“知之尽,则实践之”的重大命题。他认为人可以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天之所死,犹将生之;天之所愚,犹将哲之;天之所无,犹将有之;天之所乱,犹将治之。”如此富于进取精神的朴素实践观,正是王夫之认识论的精华。

    佳禾兄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那张堆满公文的办公桌上常年就有一本翻得卷了角的《论语》。在湘西村的扶贫实践,显而易见其中贯注了先贤“知行合一”的理论思考。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佳禾兄的确在努力探索“力行而后有真知”。回想当年采访过那么多贫困村,扶贫工作队采取的开发措施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式。基本上都在掀掉植被,开挖山林。然后除了种烟叶就是种柑橘或者猕猴桃等。因为交通运输或者其他原因,水

[1] [2] 下一页


原创文章湘西草堂:一位先哲与一座山村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12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