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我才更体会导游小杨的选择。高椅村刚刚开发之初,导游不只是小杨一个,还有两个姑娘。一个还是旅游局专门派来的,工作都还干得不错,游客和领导都很满意。虽然这里到旅游旺季,会有着两三千游客前来,但终究这里还是十分封闭,去一趟县城都要坐上一两小时车程。最后,现在只剩下小杨一个人留下来。记得刚下车,我就问小杨为什么在这里做导游。他说,当初考古专家来考察,居然把他家那口废弃的鱼缸称为“中华第一缸”,他自己都感到惊讶,没想到家乡还这么宝贝。看到家乡的前景,自己就决心回家做一名导游。
外人很难甘心在偏僻的高椅守候这份寂寞,导游这份看来体面风光的工作,如果不是周游各地,只能死守一个老山村,这肯定需要职业操守以外的动力。难得小杨这样爱他的家乡,干得很出色,人也十分上进。
从会同县城到高椅村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但毕竟还是铺了水泥路。当初并非如此,这路是为着高椅的开发才新建不久的。陪我们同去的吕主任说,正因为一直以来交通不便,与世隔绝,高椅村古民居原貌才保存得这么完整。当初高椅村的发现,缘起一些来写生的美院老师、学生。正是这些人有意无意的宣传,高椅村的古民居才逐渐进入考古专家的视野,进入公众视野。如今当地政府很重视高椅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已经把它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陆续下力气做了许多工作。
谈到保护,当地居民包括政府都很关心。这些老房子久经年月,一旦保护不力,势必影响到高椅村未来的发展。我们走访一家明代的老房子,里边还是住着人。屋主大嫂也很担心,她说房子有些地方都歪了,住着提心吊胆的。高椅村许多居民一直都还是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有人提议,政府应尽快腾出地方建新房,保护这些古民居;有人不同意,说是房子住也住了几百年了,一旦没人住,其他动物昆虫就要进去住,这样坏得更快些。
俗世的故事每天都在演绎,不因为谁的意志而停息。新年临近,当地人依旧像他们的先祖一样,捣糍粑、熏腊肉,整家动员起来准备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辞旧迎新。车子爬到山坡,回头俯瞰这个笼罩在烟雨之中的美丽古村,我只能留下衷心的祝愿和期翼:愿幸福生活在高椅流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