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洪江古商城,“七冲八巷九条街”连成的窨子屋群形若网织、状似迷宫。踏在宽阔的青石板上,双手触摸巷子里那些斑驳的文字和雕刻,500多年的商业文明忽然间袭来,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一座倚江滨高地而立的江南小镇,凸现出一股豪迈和浓厚的商业气息。窨子屋多依山而建,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屋宇大多按井字形排列,随着约三四公里长断续尚存的青石板路和码头的石级高低错落、曲折迥深,完好地保存着一大片自明清至民国时代的寺庙、墟场、驿站、衙门、钱庄、银行、书院、学堂、会馆、作坊、洋行、客栈、烟馆、青楼、茶楼、报社......青瓦粉墙,雕梁画栋,苔藓苍苍。
一位古建筑专家对记者说,古商城建筑风格十分别致,既有典型的明清江南营造法式,又具显著的沅湘特色。其建筑的精湛程度和表现出来的“三雕”艺术作品及经济实力与皖南和江浙地区民居建筑相比毫不逊色。更为难得的是,它们还乘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商业、文化、艺术内涵。
在洪江市志中,北宋时期(公元1075年)就有洪江寨的记载。资料显示,洪江早在“明末清初,商业就日趋繁荣,外籍商人为联络族谊之情、维护同乡利益各成一帮,相继设立会馆、寺庙,出现了一大批以‘十大会馆’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窨子屋)群。在300多年前,洪江就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格局”。
“十大会馆”或坐落于深巷,或筑于高坡,格式乃宫殿而兼楼宇。每馆都有一个宫名,如江西馆称万寿宫,福建馆称天后宫,宝庆馆称太平宫,七属馆称关圣宫。有正殿、偏殿、正厅、客厅、客房和戏台等,用以共同祭祀和维系乡情。
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分为两种,平整、稍直且长的称之为“街”,沿山沟而建的叫做“冲”,冲、街之间因地势变化所形成的走道称为“巷”。街巷密集交错,石阶遍布,狭窄弯曲,除正街外长度最长的500余米,一般在200-300米,宽在2-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铺设,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设模式。
在迷宫一样的洪江古商城街巷,记者看到许多富商巨绅的宅第,有的竟是货栈兼招待客商住宿的商行。宅第多为两进两层或两进三层,四周为青砖砌的封火高墙,中堂极为高敞。中堂一般有干天井或湿天井,可吸纳阳光、空气和雨露。廊阶一律用平整的青石板铺成,有的一块长至丈余。窨子屋里还有江南罕见的用青石板镶制成的太平缸(别处皆为陶制),大的长约两米,宽高约一米,每一面都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有的是圆形或六边形的观赏鱼缸,上镌诗词与鱼龙花鸟,书画和雕刻的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庭院幽深,为了弥补阳光的不足,大多窨子屋楼都有一个晒楼。
洪江古商城与其它江南古城的不同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商业特性。铺面连着门墙,富商居住的窨子屋进门不是平常的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而是呈现几何等边的双斜角开门。记者进入庭院后发现,窨子屋的建筑结构也与其它古城的建筑不同,洪江的窨子屋一层皆可做店面,高而宽畅,二层多是通达的仓库式结构,三层有小间,或者前院二层为大厅及仓库,后院三层为居室。
洪江古商城的每一处宅第都令人感受着天人合一的和谐,仅以砖、木、石为材料,铁钉都不用一颗,就建造出这一座座坚固、实用、美观的佳构,数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少建筑物的门楼和照壁上方尚可见色彩鲜明的壁画。精致的窗棂、格扇、门雕与栏杆造型精巧,飞檐翘角展翅欲飞,脊饰若庄严绚丽的冠冕。斗拱的造型尤其复杂,却又显得简朴自然,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的极致。 这座古老的商城至今仍然活力四射。许多顽皮的小孩子在巷子里穿来穿去,他们在古商城里做生意的父母、祖辈则向记者友好地致意。有的老人见到记者,甚至会停下步来,给记者讲述某一栋窨子屋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