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潕水城畔流
带着对王昌龄的几许敬仰,带着对芙蓉楼的几许期盼,黄昏时候,黔城终于到了。站在与古城隔江对峙的山上,夕阳的余辉映红滚滚而去的江水,也映红了对面的一片白墙黛瓦。
古城西临潕水,南伴沅江,东、北两面均依山为屏。县署东城内有龙标山,龙标县名因此而来。潕水、沅江碧波荡漾,远处青山绿树,郁郁葱葱,正所谓“黔阳治背倚名山,左挟金鳌,右持金斗,前临赤宝蟋龙,沅潕汇流。”其地正是传统风水中的“背山面水”、“聚气”之风水宝地。古城的先民选址于此山环水抱的平畴之上,真是用心良苦。
黔城历史悠久,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陵郡,始建镡城,并设县置。宋朝改名舞阳县,至梁陈代更名龙标,唐武德七年(公元625年)置龙标县,未易其名。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设置洪江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改龙标为黔阳,置黔阳城,即今黔城。
古城旧貌
黔城因扼沅江、潕水要塞,乃大西南之门户,故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已经成为重要军事城堡,城中原有五座城门,分别是北门、东门、西门、下南门与文星门,现仅存西门中正门,赤砂石的门楼保存较完整。古城墙绕城5华里,现城墙已不甚完整,仅存芙蓉楼段还能依稀看出昔日的风采。
远望古城,灰墙黛瓦层层叠叠。漫步城中,街巷布局统一,古祠堂、古寺庙、古宅院、古会馆、古碑刻,古井、过街拱门等鳞次栉比,造型美观。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古城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此外,还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以及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等。这些古建筑群,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据考证,明清两代这里出过状元1人、进士3人、举人20余人,贡生50余人。千百年来,湘西的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五溪文化,也创造了一座沅水上游的千年古城——黔城。
走进南正街
从黔城汽车站花1元钱坐上一辆三轮摩托车,10分钟左右便来到钟鼓楼的门前,这里可以作为游逛古城的起点。钟鼓楼座落于龙标山,即今黔城镇政府招待所所在地,同时,黔城古城游客接待中心也位于院内。据接待中心的杨顺辉先生介绍,宋熙宁年间,龙标山建普明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毁于兵火,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此楼。钟鼓楼原与寺中禅堂、寄亭、十院、香林、伏虎石、梅花坞、松林廊共为胜境,咸丰十一年(1861年),官府镇压太平军,设军火府于寺中,后石达开率义军数千攻城,争夺龙标山炮台,官兵死伤惨重,寺毁而楼存。
从钟鼓楼沿一段城墙废墟下几级台阶,便是小镇的街道。和所有普通的小镇一样,沿街摆落着各式摊档,从鸡蛋、萝卜、蘑菇、爆米花到服装、玩具、铁锅,应有尽有。不知不觉走到一条古巷中,这里就是南正街,小镇中保存最完好的老街。南正街又名中山街,街长217米,宽2.9米,青石板铺就路面。南正街两旁民居为明、清代建筑,大部分为木结构,鳞次栉比,有马头墙隔出。每间檐口几乎全采用卷棚形式,线条优美。二楼伸出饰檐。普遍为万字格窗,并用支撑物开窗。
其实不光南正街如此,城中传统街道的两侧建筑均为木质结构,并以高大马头封火墙为间隔。街巷狭窄而曲折,街道空间有收有放,在小巷交汇或拐角处,通常会进行放大处理,加之两边居住或商业建筑无论是高墙还是铺面都界面连续,色彩协调,造型丰富。
街巷四通八达可能是类似古城古镇共同的相似之处。从南正街可以由任一个街头巷口游览古城。通过这些街道两旁的民居及摆设可以看出,黔城传统街区是按街坊组织,通过生活性道路相联系,由次一级街巷依附主要街巷而形成鱼骨状道路系统,街巷以独具特色之青石板铺路,上建有多处券门。主要南北向街道是北正街与上南正街、下南门拐至文星门。上新街是另一条重要南北向干道,通向码头广场。
窨子屋的世界
这里不象凤凰古巷,不象屯溪老街,不象周庄水乡,不象丽江古镇。几乎没有什么维修和新建,街坊们该怎么住着就怎么住着,厨房和厕所歪歪斜斜地靠在院墙边,地上堆着煤球。电线象破蜘蛛网一样在街巷和院子里牵扯着,木板房早已陈旧褪色,棕黑色的大门和倾斜的楼板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历史。
万寿宫、明代木屋、太平宫、王家大屋、黄家窨子、刘家窨子、吴顺祥栈、孙家窨子、苟公太、雷山别墅、危泽甫宅,是城中古民居精粹之所在。随便哪条街巷,随手推开一扇木门,便是一幢高大的窨子屋。窨子屋多以青石筑成石库式大门,门槛较高,两旁有长方形门枕石,据说这些大青石都是从贵州运来,因为黔城本地是不产青石的。从建筑的整体布局上看,窨子屋为四合院形式,高高的封火墙内,屋顶从四方呈比例向院内低斜,形成小方形的天井。
城内窨子屋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有宫殿式的高梁大气兼楼宇式,有回字形款式院落,外墙壁是老青砖砌成的封火墙,墙内是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其特点是中堂较为宽敞,廊阶用平平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