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门
走出凤凰北门便是沱江,北门有两条通道到对岸,一条叫北门“跳岩”,在清澈的沱江上,竖着一块块的石墩,整齐地排列到对岸,往来的行人踏着这些石墩渡过沱江。凤凰人都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小木桥上,有的人故意在后面跳跃跺脚,引起木桥的震动。那几条圆木头绑在一起,随意地搭在桥墩之间,走上去晃晃悠悠,吱吱呀呀。“湘西女王”从沱江上的独木桥款款走来,身轻如燕。“苗王”独自一人,刁着一根香烟,漫步在沱江畔的北门码头边,来回踱步,城府极深,让人琢磨不透。
沱江泛舟
从北门边的码头顺流出发后我们开始穿行吊脚楼构成的画廊里。抬眼望去,一陡峭危险的屋顶上,有几位瓦工正在翻修吊脚楼上瓦片。吊脚楼的一部分探出岸边,悬于水上,靠几根柱子斜插在房子与江岸之间。细脚伶仃的木柱矗立在河中,承起上面的房子,仿佛托起一段沉沉的历史。
烟灰色屋顶,黑白相间的马头墙,在烟雨空蒙中,美丽的凤凰变得更加迷人。
清澈的江水从吊脚楼下流过,完全能感受到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风姿。水流声越来越大,顺着水流小船飞跃而下,着实让我们吓了一跳。
虹桥是凤凰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因始建于明朝的洪武年间,故名又叫洪桥。这座桥是由于朱元璋听风水先生说凤凰的南华山和映在沱江水中的倒影是一条龙的龙头,并预言凤凰日后会有一位神人使龙抬起头并且问鼎中原。于是朱元璋御笔一勾,在此处修建一座桥意为斩断龙头,改变凤凰的风水。从此凤凰永远出不了皇帝,只能出才子佳人。
如果说沱江是凤凰城波光流动的眼睛,那么虹桥便是眼睛上的一弯眉毛了。虹桥横卧于沱江上,三个半圆的桥洞,形如美丽的彩虹。穿过虹桥,两岸依旧是吊脚楼,前方的沱江向右转,在江水转向的地方,有两座值得一看的建筑,北岸是万名塔,塔身青白色,在沱江边显得挺拔俊秀。
南岸的夺翠楼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私人画室,夺翠楼突显于回龙潭边的山石之上,依山滂水,青瓦凝古,如亭似榭,层层叠叠。
沈从文墓
顺着沱江边一条幽幽的石径前行,一些小孩子手拿鲜花,不停叫卖,要我们献给沈从文先生。走上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听涛山下。
经过一条上山的阶梯来到了沈从文墓地。从山道向右拾阶而上,便能看见一块石碑,上写“沈从文墓地”5个遒劲大字。
不远处置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黄永玉对先生最直接的人生褒奖。“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先生一生为人为文,不闻腾达,不事雕饰,不便张扬,品性豁达大度、乐观清静。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于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
一块采自南华山的天然五彩玛瑙石就是墓碑,未作雕饰。石头的正面刻着沈从文先生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便是沈从文墓的全部,朴素而自然,一如大师的风格。这里没有浩大的坟莹,更没有想象中的肃穆与庄严。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位文坛巨匠的墓地竟如此简单,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听涛山果然是块风水宝地。树木葱郁,石壁俏立,百鸟翔鸣,自然而本色,宁静而和谐,真是独一无二的清静之地。故乡翠绿的山色和沱江温柔的涛声陪伴大师长眠。归来的游子,终究栖息于故乡的山水中,可与涛声和山间蕙兰永远相伴。
我们把一束菊花放在沈从文的墓前,寄托我们对这位乡土文学大师的敬仰之情,并祈求九泉之下的沈从文能赐给我们灵感。
从文小时候常到听涛山玩耍,听涛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死归于尘埃,躺在听涛山下,枕着青山,盖着绿树,聆听着沱江的涛声,岂不乐哉美哉!
选择这样的地方和方式作为归宿,不正是与沈从文先生崇尚自然、俭朴、宁静的人生观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吗!
山风携带着阵阵松涛向江面激荡而去,我们这才恍然明白“听涛”之妙,山寂石静之时,可以倾听江涛贯耳,风起云涌之中可以感悟松涛动魄,一切世事喧器无不消融其中。
人总有一死,书终将传世。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从先生留下的著作中来了解和认识先生这个人。对故乡、对所爱的人和所恨的人,先生都执著地将之反映在自己的文字中。
墓地旁边一石壁上,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兴废周知”四个描红大字透过青翠的树叶,面对滔滔东逝的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