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那是沈从文曾任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兴建的。
黑白的马头墙,镂花的门窗,整个故居典雅别致,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明清建筑和湘西地域特色。
在故居正屋的大堂中有沈从文的头像雕塑和素描画像,在左侧的厢房里,静静的放着沈从文各种版本的著作。
一幅1923年拍摄于湘西保靖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一年,沈从文刚好走出相西,外出闯荡,他那特别的眼神,充满楚人游侠气质与浪漫情怀,充满对外面大千世界的向往和好奇。
从一张从北京运回的大理石面梓木书桌上,我们仿佛看到沈从文那伏案创作时的专著神情。先生的代表作《边城》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成的。
沈从文曾说过:“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诞生在湘西凤凰,在美丽的沱江边渡过了浪漫的童年和少年。1982年5月,80岁的沈从文再次回到故里,在旧居中,颤抖的双手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昏花的老眼留下了一行沉思的浊泪。
15岁那年,小小的沈从文,背着重重的包袱,怀着理想和好奇,随土著部队第一次离开家乡,步行30多公里,来到麻阳高村锦江河边。他在散文《辰州》中写道:“黄昏以前我们便到了一个名叫高村的大江边了。”
一排篷船泊定在水边,大约二十余只,其中一只较大的还悬了一面红绸帅字旗。……见到这些新奇光景,我明白,生命开始进入一个崭新世界。”从此在湘西沅水流域一带飘荡5年,这段传奇色彩的经历,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934年,从北京返回湘西,看望病重的母亲时,自己已离开家乡10多年,在文坛占有重要地位,沈从文娶了一位比自己小13岁的名家闺秀、人称“黑玫瑰”的张兆和为妻。爱情上的幸福,让从文这位“乡下人”喝到了一杯甜酒,这更加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激情,从而迎来了一生最辉煌的创作成就,最著名的代表作《边城》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
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座落在凤凰古城墙边,由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16年,也就是1836年。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正殿为台梁式建筑。两边配有厢房,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熊希龄故居
熊希龄1870年出生于凤凰。他的故居位于凤凰文星街熊家巷,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是一座由堂屋、卧室、厢房组成的平房建筑。出堂屋正门有一小天井,厢房数间环之。门、窗、墙大部分为木结构,造型大方,做工精美。
熊希龄在这栋小四合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愤世疾俗的个性;苗族传统的家教养成了他正直善良、乐于施舍的秉性。
熊希龄堪称一代奇才。15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22岁点翰林,35岁为清朝五大臣之一考察欧美宪政,40岁出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长。43岁任民国总理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计划,这与袁世凯的称帝企图背道而驰。熊希龄愤然辞掉了仅当了171天的国务总理。1918年,他在香山举办慈幼院,时间长达20年。熊希龄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颇有建树。
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对其评价很高,毛主席曾多次讲“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胡耀邦总书记1988年到凤凰视察时说:“凤凰出人才,熊希龄当过国务总理,做过许多好事”。
熊希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1937年逝世于香港,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长物,丧葬全凭毛夫人借贷。1991年迁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园。(锦江客主人 马叉虫)26851964走进湘西(锦江客主人 马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