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翡翠,地涌蔡池。当我伫立在蔡子池心具有东汉建筑风格的思侯亭内,怀想着纸圣蔡伦的千秋功绩时,内心波涛汹涌,恍若渔翁误入瑶池,更像长堤两旁清澈照人的十亩池水中,嫦娥失落的宝镜——两轮浑圆的明月仿佛蕴含在硕大无朋的银盘中的一对夜明珠,沉浮、荡漾……据说每年中秋佳节午夜时分,夜深人静,风平浪息,便可一睹池水中映出的两个月亮。其他晴朗无风的月半,特别是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前后两三天尤为多见。“蔡池双月”誉为耒阳一绝,令人叹为观止。这时,水色空明的池上徐徐飘来三秋桂子的幽香,我的心随双月沉醉在垂柳依依波光粼粼的蔡子池中。
蔡伦(公元63年~公元121年),字敬仲,湖南耒阳人。公元75年入宫为宦官,在兼任尚书令掌管监造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场后,目睹竹简当书何其笨重,而用丝制的缣帛又何其昂贵的现象,蔡伦从西汉时用大麻纤维制造粗纸得到启示,采用树皮、废麻、破布和旧渔网做原料,终于造出世界上第一张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奏报朝廷,和帝大加赞赏,下令在全国推广,并封蔡伦为龙亭侯。从此,“天下咸称蔡侯纸”。
漫步在长虹卧波的石桥上,随参加湖南省县市报年会的几位老总朝蔡侯祠走去。蔡侯祠,相传为蔡伦故居,《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始建年代不详,元惠宗四年(公元1338年)耒阳知州陈宗羲选取旧址重建,后几经兴废。眼前这座清代重修的灰墙青瓦的祠堂式建筑,天井檐上镶嵌着六百年前旧祠遗下的琉璃瓦,在月光下倾吐着幽幽的蓝光。走近大门,石额竖式“蔡侯祠”,两侧嵌入墙壁的竖石上镌刻着潇洒道劲的“芳池月映,故宅风存”的楹联,给人文明之光蕴藏于蔡伦故宅、远虑深谋孕育于绿影清氛的强烈印象。沿屋盖甬道走进前厅,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书写的“蔡伦纪念馆”匾额高悬在上,厅中蔡伦塑像栩栩如生。剑眉朗目的蔡伦席地而坐,左手放在一叠草纸上,右手长袖自然垂落右膝,微偏的头凝视远方若有所思,表现出发明家聪明睿智的灵气、坚韧不拔的风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左边竖一座高约两米的雕花刻案的白石碑,上镌《修整蔡侯祠记》,属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字体。因年代久远很多字迹漫漶难读,我们还是驻足良久,仔细辨认着这篇荡气回肠的碑文。
走向蔡侯祠后,参天古樟下有座圆拱型坟冢,这就是蔡伦墓。建于东汉末年,为单室券项砖室墓,墓室高2.2米、长7.84米、宽2.7米,花岗岩墓围,有墓门、阶梯入墓室,砖有汉墓常见的几何形纹饰。护碑亭踞守墓前。牌坊式拱门上刻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所题“蔡伦之墓”门额,郭老雄浑洒脱的书法精品,使这座湘南名胜耒阳明珠愈加名扬天下。
踯躅在蔡伦墓前,不觉思绪纷纷。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因宫廷斗争所累,“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时年59岁。一代英才成为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世人常说:“蒙恬造字,蔡伦造纸。”蔡伦以极其简便实用的造纸术使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弃去沉重的负载而从此轻装疾进,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并经朝鲜传到马来西亚、日本,又经丝绸之路传遍欧美……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所著囊括全球顶尖人物——《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人》的排行榜上,除了穆罕穆德、牛顿、耶稣、释迦牟尼、孔子与圣·保罗这些各大教派的掌门和科学泰斗之外,借助卞毓方先生的精辟总结,作为科技精英,你排本行业第二,而在中国籍的伟人中,你也是位列第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你的发明都具有时代的意义。蔡伦的杰出贡献,为人类文明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无疑是人类最大的幸福。
月光下的蔡侯祠、墓永远雄踞在松林间,又好像随风飘荡在白云上、徘徊在郁郁葱葱之中,会觉得所有的自然美都是一种珍贵,都是一种来之不易的拥有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