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天,当荔波旅游步入年度旺季的时候,全国众多媒体围绕‘荔波这个贫困县负债申遗值不值’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给人们造成了一种为追求名利而忽略民生的假象。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的真象,就是外界把荔波‘负债申遗’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荔波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在推动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不变的奋斗目标下,更加注重世界自然遗产地金字牌的保护与利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树立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形象,指导位于小七孔景区边缘、大七孔景区上游的驾欧乡联山村成立联山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为黔南州第一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之后,相继成立永康乡尧古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瑶山孟塘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瑶麓瑶族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悄然掀起启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热潮,使农民能够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加快大、小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建设,重拳推动万亩梅原景区,拉开年度全省冬季旅游的序幕,打出了荔波旅游品牌。
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该县在挖掘民族文化方面寻找到了他们强大的优势主体布依族文化风情和生活习俗。据了解,荔波县总人口17万人,布依族人口达12万人,而且至今仍然保存着完好的布依语言系统、生活习俗,最近又发现了布依经书自创字体,获得国家文化部的认可。以联山湾和尧古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是该县深度挖掘布依民族文化风情和生活习俗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是全方位认识和挖掘本县民族文化旅游的成果之一。通过“荔波联山湾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荔波茂兰尧古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挂牌,也能够使外界看到了荔波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方面的新思路。
这两家合作社走的是荔波县提倡的“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文化先行、打造品牌”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让景区周围的农民从旅游服务业中得到好处,让农民更加支持旅游开发,从而自觉保护好山山水水,并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位于小七孔景区边缘的荔波联山村农民以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组建联山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位于景区边缘的联山湾水景观光资源,把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与联山村的农业发展特色、民俗民居及农耕文化等结合起来,让旅客既能领略联山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能体验农作之乐,购买土特产品,尝美味农家菜,努力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繁荣农村经济。该村农民利用位于大小七孔景区上游的驾欧乡联山村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充分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布依族农家风味、乡村山野情趣,达到生态环保、自然和谐、清洁卫生,集科技示范、旅游休闲、生态观光于一体,走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道路,以发展农业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据了解,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推动下,‘联山湾’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乡村品牌,品牌文化逐步深入人心,曾被中国旅游报称为‘旅游奇迹’。2009年10月和12月,先后在北京获得‘中华民族文化名牌景区’和‘中国最佳休闲文化旅游品牌景区’荣誉称号,获得旅游专家的高度赞赏,成为贵州乡村旅游后来居上的一面鲜艳旗帜。
位于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一旁的尧古村农民群众想从越来越红火的旅游业中找到致富的出路,可是求路无门。茂兰保护区知道群众的想法后,开始探索“景乡共建”的新办法,由荔波茂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合作社的组建,并投入20万元作为资金支持。通过合作社更好地利用尧古村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手工艺展示及手工艺品销售、旅游食宿接待等旅游产品经营活动,发挥旅游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尧古村旅游发展。同时,也通过合作社的经营,帮助村民摆脱单一的农耕经济,依靠旅游致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原创文章贵州荔波:从被认为“负债申遗”到出现“旅游奇迹”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7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