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海南省文物局公布海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展情况,共调查登录陆地、水下文化遗存4590处,其中新发现3450处,复查1148处,调查灭失文物212处,调查范围覆盖全省24个县级区,222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以及西、南、中沙海域,覆盖率达到100%。
自2007年4月海南文物普查工作启动,422名一线普查队员,花费700多天时间,深入全省3007个行政村,拉网式、地毯式普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了解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对文物的量化指标、保存与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等进行调查、登录。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212处消失文物遍布全岛,主要消失原因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过往文物普查登记误差,以及现有普查水平无法准确调查等,消失文物中埋藏地下的古遗址、古墓葬占据多数。
据了解,此次普查范围涵盖海南省地上、地下、水下(包括海域)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对以往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古树名木以及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文化遗产类型。
(记者 黄晶)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