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燕窝岭即将消失!国际旅游岛美丽背后的隐忧

作者:heppo    旅游资讯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9
  不忌讳别人的目光。在带有浓烈硫磺味的池子里泡过温泉水,男人男孩就在岸上换裤子,侧过身去褪裤子,就不管不顾光屁股对着的是满池的人,妇女姑娘们也在池边换衣服,将裙筒罩在身上,换过上身的小衣,再将裙筒移到下身换下面的长裤。现在的水池已经失修破败,水面上浮着垃圾。

  海南的木棉树多长在西南部,尤以昌江的最为集中。木棉树以前与黎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那些花纹繁复美丽的衣裙,就是由木棉织成的,织一条裙筒需要不少的木棉,难怪黎族地区多种有木棉树。现在买衣服相当方便,妇女们不再耗功夫去织棉布,木棉的作用已不太重要,木棉树却屡遭砍伐,更有人将木棉树整株挖取运往外地贩卖,木棉树在日渐减少。昌江的木棉树带有两处,一处在叉河的排岸和水尾,一处就是七差,这些呈带状的木棉树,是人们赏花的好场所,如果将来在昌江办一个“木棉花节”,相信会成为一个招牌节日。

  霸王岭有几处已经开发成旅游区,黑冠长臂猿保护区和雅加大瀑布(在瀑布边上建了度假村)吸引不少游客,一个曾经以采伐木材为主的国营企业,在停采转营后旅游业也不逊色,这种转行,是否对正在开采燕窝岭的不泥企业也能带来启发?

  神奇的皇帝洞

  距皇帝洞不远的牙劳老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是海南西部淘金的一个热点,现在禁止开采,山谷里一片沉寂。

  在海南岛昌化江下游的民间,流传着“皇帝洞的传说”,说的是在古时候海南岛西部现在东方市境内的马岭一带曾有一位将要出世的“皇帝”,地处昌化江中游支流南尧河边上五勒岭中的皇帝洞就是上天为他所造,他还在娘胎中就被官军所杀,皇帝洞里的物件没有得到他金口的点化,都成了石头,洞体也因此而自毁。

  皇帝洞是五勒岭被水溶蚀形成的洞穴,听说分上、中、下三层,我所见的只有两层,底层开口向西,前面是南尧河谷地,是皇帝洞的正殿,里面有龙椅宝座和后宫石阶,立观音、石鼓、石床等依然完好;上一层开口向东,是会议厅,里面的主席台高高在上,两侧有石阶可以爬到台上去。

  通过观察,皇帝洞上下两个部分是相连的,从洞口流进会议厅里的雨水,水痕在洞的西侧直接消失于积土的表面和一道土坑,正殿东侧石壁底下就有涌出的水痕将积土冲向洞口。如果以后将洞里的积土搬走,两个洞就能直接贯通。

  正殿背后原来只有一个小出口,后来有人在观音站立的地方搭了一道铁梯通往处面,洞口的石块被敲去一部分,洞口扩大了许多,从这道出口到半山上的会议厅进出更为便捷。到了皇帝洞里面,随处都有被人为破坏的痕迹,石面上写了不少丑陋的字样,不少漂亮的钟乳石也被人取走,留下的是石面上的伤痕。

  洪水村在皇帝洞附近,是一个仍然保留黎族原有居住特色的村子,全村现在还是茅草屋。

  稀有的黎族制陶术

  黎族制陶业在海南各地都极为罕见,在昌江县大坡镇保突村的羊白亮老人可能是这一行业的唯一传承人,据她说这是她祖上到儋州学的,奇怪的是儋州现在没有人搞这一行。以前在大坡还有不少人从事这一行,现在就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坚持了。今年过了83岁的老人将这一手艺传给她的女儿和孙媳妇,她称手艺只传女不传男,但经我看过一回,就明白这不是什么艰难的事。

  制陶有三个过程,一是取泥,二是制坯,三是烘烧。将田间的粘土取回晒干,再舂碎筛取粉末,在制坯时用水将泥粉调成泥块,然后一条一条地接合在一起,等泥坯制好后放置一段时间风干,最后用柴火将它烘烤至熟透,一个完整的陶器就业已完成。制作一件陶器需要十多道工序,所用工具均取自天然的竹子、木块和蚌壳等普通常见材料。烘烤陶坯需要特殊的木柴,在烘烤过程中可以让火烟留在陶器上成为飘亮的花纹。

  两年前我到过老人的家看她与孙媳妇合作制作陶器,此后还跟她到田间取泥。听说从昌江的大坡到儋州的西培农场有一条高粘土带,采取这些粘泥不是难事。老人八十高龄还耳聪目明,记忆清晰,已经得了严重风湿,行动不够利索,表演制作陶器的过程由她女儿来完成,老人只是象征性的坐在旁边“指导”,其实她女儿早就了然于心。

  黎族的制陶技术相当落后,与当前在商店里卖的陶器相比,成品极为粗糙,不适应人们生活中的正常要求,不能广泛成为生活用品,它的价值却在于它的古朴,只适合当艺术品摆设。不知道这套技术能够保持多久,以后会不会失传?

上一页  [1] [2] 


原创文章燕窝岭即将消失!国际旅游岛美丽背后的隐忧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5961.htm
 
热点景区
旅游资讯排行榜
最近更新的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