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优美,是著名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传承着忠诚、仁义、豪爽赶上了旅游大开发的时代。想在近乎狂热的跑马圈地中,分得一杯羹,地方政府和企业机构都快马加鞭,似乎已看到了广阔的“钱”景。可是以怎样的路径奔过去,畅通无阻,赢得先机,却颇让地方官和投资家们着急。他们急需找到通往“钱”景的指路牌。更确切点说,得发现旅游资源的硬通货,得有值得旅游规划,能把投资花出去的招牌。 焦躁的心态滋生了奇异的现象,当地“智囊们”在周边大环境的熏染和上司指令下,都一下钻进故纸堆里,什么八卦史书、地方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都提领出来,非得找出点当地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瓜葛。幸亏华夏民族源远流长,史料丰厚,历史名人众多,给后人留下了足够光宗耀祖、凭吊敬仰的空间。在地方“智囊们”的不懈开掘下,许多历史大小人物的祖籍地、活动区域,历史事件发生地纷纷被考证出来。麻烦的是,不同地方根据各自史料的考证结果,难以统一,加上古代地名变更频繁,怎样和当今地域严格对应,又介入到考古范畴,从科学角度一时难有公认结论。可旅游大开发的号角让不少地方处于时不我待的亢奋中,哪有时间去等权威的考察报告。于是出现了争名人祖墓,争名人故居地等近乎闹剧的一片乱象。近闻,连三国时代风云人物的家属故居地都在争抢之列,当年周瑜倾心的美人大小乔,在21世纪成为旅游招牌,听来更像是个黑色幽默。
无法揣摩这股刨祖坟热潮的内在驱动力,似乎建几个名人故居,搞几条仿古一条街,当地的旅游财源便会滚滚而来,照此思路把闹剧演下去,不久国内新景点很可能连成一片复古大观园,在散发着陈腐气息的人造景点,恐怕很难沉浸到历史旷远深邃的情怀中,若再配上道听途说的讲解,千篇一律的格局,粗制滥造的仿品,到哪去升华出旅游的诱惑呢?
当下旅游时尚已从单纯观赏型向休闲体验型过渡,内地多数区域的旅游规划却仍然热衷于仿古景点建设,为证明历史上某位名人在此居住,某个事件在此发生而大兴土木,修宫建殿,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值一提,与西方旅游一大热点寻访名人故居更无法同日而语,奥地利的莫扎特故居,波兰的肖邦故居等等,都是货真价实,而且保存完好,所以成为世界旅游者景仰的圣地。或许,趋之若鹜的仿古建造者,能找到古都翻建的成功案例,需知,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没有任何想象力的效仿,前方等待的很有可能就是陷阱。
旅游开发是名副其实的创意产业,项目规划中,创意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已涌现了《印象刘三姐》这样的创新范例,虽群起效仿的印象系列,让这种创新项目风险系数随之加大,但毕竟它开创了旅游产业的一片新天地,起码给旅游界这样一个启迪:搞旅游开发不单是回望历史,搜寻古人一条路,还有许多扇别致的门等待智者去开启,在勇气和创造力之前,首先需要的是多一点想象力。当然,想象力也分高低,有奇思妙想,有胡思乱想,偶尔也有病态臆想,关键在于社会对种种想象力的态度。如果美丑不辨,把恶俗作秀披上弘扬文化外衣,如“裸体纤夫”这类低劣的点子,被正儿八经搁上台面,当成一张旅游名片,就不啻于是对我们民族想象力的亵渎了。
乐透区:www.letouq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