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关注的世博会在五一假期拉开帷幕,激发出国人的旅游热情,预计上海及周边地区出现游客“爆棚”现象将不出奇。但笔者以为,我们不应把目光仅仅放在世博带来多少旅游收入上,而是应多关注世博会那些看不见的长期效应上。激发国人的创新热情,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才是世博经济的精髓所在。
世博会以科技创新闻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发明,比如贝尔发明的电话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奥的斯发明的升降梯等等,都是首先在世博会上亮相,然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世博会也为主办国和主办城市注入创新精神、创新活力,且不说欧美发达国家,以我们周边的日韩为例,韩国大田世博会结束后,原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大批韩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大德科学园区”。日本借着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促成当今世界著名的“关西经济带”。
反观我国,创新不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掣肘。山寨文化风气日盛,原创动力不足,一款苹果手机引来无数中国厂商模仿。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常被国外所诟病,“中国制造”被某些国家形容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由于重视创新,美国和欧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他们掌握着制造业最高级的一部分:产品研发、销售和服务,而恰恰这三个领域是最赚钱的,这也是欧美国家的人不用工作也可以享受着高福利和高收入的原因。
当我们徜徉于世博各大展馆时,可否内心自问,哪些创新产品、创新理念出自我们?我们的技术和品牌哪一天能走出去?如果我们仅仅盯住世博期间参观人流带来的收益,永远只是跟踪和模仿别人的成果,缺乏我们自己的创新热情,我们的产业升级将永远停留在为别人代工的阶段,中国经济也将长期徘徊在国际分工的最低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