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蒙古呼伦贝尔脱下绿装,换上金色外衣,继而又银装素裹的时候,当旅游界的从业人员开始盘点一年旅游收入,准备关门歇业的时候,“走,到呼伦贝尔去旅游”的呼声却此起彼伏。业内人士说,呼伦贝尔将迎来秋、冬季节旅游高峰。 冬季,早已不再是制约呼伦贝尔旅游业的瓶颈。 十一长假期间,额尔古纳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游人如织,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让这个寂静的口岸小镇热闹非凡。40多位美籍留学生,在这个小镇一住就是7天,他们说,这里的民风民俗,以及自然景观,让他们留连忘返。当地的家庭游老板张淑华告诉我们,今年以来,她家几乎没断过游人,虽说忙点、累点,但收入很可观。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是她过去连想都没想过的事。如张淑华一样,在室韦乡开展俄罗斯家庭游的人家已达20多户,据说,今年是户户曝满,家家丰盈。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近几年呼伦贝尔人为之努力的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季节特点。呼伦贝尔形成了“中国草原旅游的第一品牌、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蒙古民族寻根地、鲜卑后裔祭祖地、中国冰雪运动基地、多民族风情生活体验地”的旅游战略定位。在旅游开发上,主打自然生态游、民俗文化游、出入境游三张牌,倡导生态游、体验游、健康游的理念,倾力打造四色资源、四季旅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题旅游精品。重点开发了以草原、森林、冰雪、河湖、口岸、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异域风情为主的一批旅游景区景点。 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呼伦贝尔旅游业以文化为魂,以打造环境、优化服务为基础,以产品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宣传促销和区域合作为手段,以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突破季节和交通两大瓶颈制约,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均位于自治区前列。今年前9个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80万人(次),同比增长39%;旅游总收入完成81.5亿元,同比增长42%。全年预计接待游客将新增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突破100亿元,全行业将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 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住宿、娱乐、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民族工艺品制造等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农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带动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已真正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旅游大交通环境持续改善。境内建有海拉尔、满洲里两个民航机场,相继开通了20条国内航线、5条国际航线,2009年上半年,进出港游客已达35万人次。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目前全市公路里程达1.4万公里。铁路开通了至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大连等主要城市的往返列车。民航、铁路、公路旅游运输网络日趋完善,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 整体打造“呼伦贝尔”旅游节庆品牌,并以此启动四季旅游、原生态旅游。在红春、绿夏、金秋、银冬呼伦贝尔四季旅游的主体框架下,蒙古族那达慕、达斡尔昆米勒节、斡包节等共计30余项节庆活动声势连起,不断为呼伦贝尔旅游推波助澜,增添了亮点与活力。
原创文章走,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旅游去!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5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