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我省吸引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游客前来旅游,旅游收入“笑纳”百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均跃居全国前三强。
受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影响,今年“十一”长假,旅游市场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河南旅游业为何能够逆势而上,赚得盆丰钵满?而“十一”黄金周过后,河南旅游依旧热度不减,其中的缘由何在?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和我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密不可分,事实证明,“旅游立省”是河南发展的黄金路。
河南旅游跨入全国前列
今年“十一”长假,河南旅游客流出现“井喷”,旅游业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长假过后,省假日办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天里全省共接待游客2200.9万人次,占全国游客量的9.7%;实现旅游收入115.3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同期收入的11.4%,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跃居全国前三强。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黄金周旅游报告显示,河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拿到千万游客订单的省份之一。
曾几何时,河南旅游业在全国的排位与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不匹配,河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入境游总量少、比例低。令人惊喜的是,黄金周里全省共接待省外游客1122.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2.8万人次,省外游客首次超过全省游客总数的一半,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均超过了江苏、浙江、四川等旅游强省,客源结构趋于高端化。
据省假日办监测,长假期间,全省各景区普遍爆满。焦作云台山迎来了11个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旅游包机团队,游客中省外游客高达80%,安阳各景区仅接待的韩国游客就达2000多人次。
“十一”长假,河南旅游能够如此火爆,尚在人们的预料之中,那么,平日,我省旅游业的经营情况如何呢?
记者了解到,长假之前,来河南旅游的游客也是接踵而至,来自境外、省外的游客数量大幅度攀升,仅在8月份,全省共接待入境游客18.1万人次,同比增长30.2%。而“十一”黄金周过后,不仅红旗渠、少林寺、龙门石窟等知名景区热度不减,省内新开发的景区也是人气日益走高。今年以来,来登封的游客除了首选少林景区外,还纷纷到中岳庙、三皇寨、卢崖瀑布、法王寺等曾经比较“温和”的景区参观。
在新郑国际机场记者得知,今年飞往我省的旅游团体明显增加,7月份,新郑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多日突破2万人,黄金周期间,新郑机场共增加270个航班。“节后各地景区报来的数字显示,外省游客到河南旅游的热情依然不减。”省旅游局人士介绍说。
9月底,舞钢市举办第九届水灯节,精美绝伦的水灯,投放孔明灯、漂流灯等活动引来如潮人流,这个面积不足郑州十分之一的小县,竟然吸引了67.9万人次的游客前去游玩。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今年以来,河南旅游越来越火爆。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的背景下,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尤为难能可贵。在旅游行当从业多年的郑州某景区经理王先生认为,这标志着河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确立,说明我省实施的“旅游立省”战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旅游立省”战略应运而生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既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景观,是个旅游资源大省。
早在2005年,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要把河南旅游和文化穿上“连体衣”,叫响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旅游品牌。去年11月,徐光春在访问日本时提出,我省要借鉴日本“观光立国”的经验,确立“旅游立省”战略。
今年5月27日,是河南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正式确立实施“旅游立省”战略,要求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省长郭庚茂掷地有声地承诺:“不让一个游客在河南受委屈!”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我省年接待游客要达到4亿人次,全省GDP的13%由旅游业贡献,通过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将河南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9月4日,商丘市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此前,全省其他17个省辖市都分别召开了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各地在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奖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拉长产业链条等方面出台了同中有异、个性鲜明的举措。郑州、南阳、信阳、许昌等市先后高调提出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在全省新一轮旅游发展大潮中争当排头兵,信阳市与省旅游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力争把该市培育成全省旅游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
从今年起,我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社会投资,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今年省财政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5亿元,全省旅游在建项目达156个,其中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