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学生也沾染“公款旅游”风气?

作者:heppo    旅游资讯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8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到了盘点时间。近日,记者却发现,一些大学生暑期实践的目的地是旅游胜地,甚至有的直接跟着旅行社。某大学生坦言,社会实践中的一个星期,只有半天在当地做调查,实践结束后则从网上“拉材料”写报告来“交差”。

  一周时间只有半天社会调查

  “如果有机会,再去几次都愿意”,谈起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经历,沪上东北片区某高校新闻系大三学生江宁不好意思地笑了。“倒不是说实践有多少成果,只是这样的实践实在是太舒服了”。江宁告诉记者,自己在大一和大二暑假分别参加过两次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一次是到井冈山,另一次是去景德镇,两次实践都是旅行社组的团。

  江宁向记者回忆起两次旅游式的社会实践,“两次实践时间都是一个礼拜,不过整个行程基本都在参观景点,或是爬山或是漂流,只有半天的时间做社会调查,每个同学只是象征性地交了300元,吃、住、行全包”。

  问及有什么实践收获,江宁坦言,7天实践结束后感觉什么也没调查到,回学校后只花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从网上下载了资料写成了一篇实践报告,就交了差,“本来有一些想法的,但每天从早到晚都跟着旅行社,完全没时间实施我们的计划”。

  变相成公费旅游和探亲

  东北片区某大学毕业生小元大学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下十次,其中还曾在一个暑假同时参加了三个实践项目,去了江西、四川和山东三个省份,都是免费出游。但说到实践成果,小元支吾着对记者说:“去山东和四川都没有作业要求,所以就是纯粹的玩了,只有从江西回来以后在网上找了些资料,交了实践报告”。小元还表示,多参加一些社团,或学生会、团委,就会有更多类似的“实践机会”。

  今年暑假,某高校大一学生小尹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去了山东枣庄。从小尹给出的实践安排表上记者看到,该团队5名学生中有4位是山东籍学生,分别家住临沂、济宁、滨州及枣庄。小尹告诉记者,他在组织实践人选和选择目的地时,心中打了不少“小算盘”,最后和几名老乡组成了实践小组,确定了老家所在的乡镇作为实践“根据地”,并向学校申请到了800元实践经费,回家路费刚好可以报销了”。说到实践结果,小尹也有些不好意思,“有两位同学回到家就没联系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在我家乡玩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兴趣去调查。”

  实践经费需由校方审核

  记者从沪上一些高校了解到,多数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还是比较踏实,最终也能出点成果。不过也不排除少数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名义谋些私利,对此,部分高校已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某高校团委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已经明确规定,下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基金前,要通过认真审核其实践计划、参与人数及地点,确定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且款项也要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审核其提交的实践成果与计划是否相符,凭单据报销。据悉,采取这一制度后,该校就有一些学生因为提交上来的社会实践报告不符合要求,而最终没有获得实践基金。

(记者 林颖颖 杨通梅)


原创文章学生也沾染“公款旅游”风气?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4495.htm
 
热点景区
旅游资讯排行榜
最近更新的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