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二集:万里茶路

作者:heppo    旅游资讯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6
 

  乾隆二十年,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了武夷山脚下,当年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最终花巨资买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为种植茶叶的基地。然而,这只是那个庞大茶叶生意的开端,接下来常万达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山西的常万达首先遭遇的是当地茶叶同行的竞争和孤立。几经波折,他认识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本地家族作为合作伙伴,在下梅的诸多家族中,几经考量,最终“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进入了常万达的视野。

  早年邹氏因饥荒从江西南丰逃难到武夷山的下梅村,凭着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以及从老家带来的一点茶叶种植技术,邹家逐渐在下梅村站稳了脚跟。经历过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在下梅邹氏家祠的神位上,当年挑茶用的梅木扁担和麻绳,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的正中,成为永远激励后代子孙不忘艰苦的精神财富。

  在清代,武夷山汇集了许多像邹氏这样来自江西的经验丰富的茶农,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茶叶种植技术。如今,在下梅村流传的山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初江西人初到福建的情景。

  刘昌财(70岁下梅村民):

  “过了清明谷雨边打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半夜三更爬上楼

  采茶篮子没好高低倒头来撞到腰

  采茶时候头低下头来采的茶树采

  好好丑丑采几篮头等工钱我不要”

  (这是采茶的山歌)

  作为外来者,这些江西人更加注重家庭内部的团结。邹氏家祠前的这根木柱,就是一个祖先为教育后世儿孙,而别出心裁制作的生动教材。

  邹全荣(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这根立柱跟其他的立柱不一样,它有它的特点,它是由四片木板拼接起来的,我们从这条缝可以看到它。为什么这样做呢?当时,邹氏的祖先邹元老曾经告诉他的四个儿子,要像这根柱子一样,同心协力,抱在一起,才能够撑起一片家业。”

  邹家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对同心同德的重视给常万达留下很深的印象,常家的雄厚资金也吸引了想要扩大经营规模的邹家。于是,两家一拍即合。不久之后,常氏和邹氏联合经营的“素兰号”成为武夷山最大的茶庄,这具当年“素兰号”茶庄发货单的印模见证了下梅村最繁忙的年代。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下梅村成为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荡荡来到梅溪。成吨的茶叶经过精心包装之后,被搬运到这些竹筏上,开始了它们遥远的行程。

  茶叶从下梅村出发,先到江西河口,然后改为水运到达汉口,经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镇。再换马帮驮运,经洛阳、晋城、长治,到祁县。再经过太原、大同、张家口,到达归化。在那里,换驼队经过库伦之后,抵达边界城市恰克图。然后,被分送到俄国境内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里。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万里茶路”。

  运茶的商队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趟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路途中不仅要应付变幻莫测的天气,还要防备强盗土匪的突然袭击。狼群出没的大草原和一望无际的沙漠随时都可能使人葬身其中。这条千难万险的道路考验着商队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激励着所有人通向一个梦寐以求的财富神话。

  张维东:“祁县这个乔家、渠家、像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等等这些大户,他们到每年年底,我听我们爷爷辈的人讲,一到腊月开始,到年根一个腊月收的银子就在院子里头、房檐底下,堆的都是银子。”

  根据崇安县志记载,在常家的带动下,山西的另外一些商业家族,乔家、渠家、范家等等,也先后来到武夷山加入了万里茶路的征途中。这些家族和常家一起,把商号开遍大江南北,甚至还开到了俄罗斯,建立起一个纵横天下的商业帝国。此时,往返运送的货物,已经包括茶叶、丝绸、呢绒、糖、酒、药材、烟草等等,包罗万象,百货云集。不过,武夷茶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货物。据统计,十九世纪初,每年由晋商运到俄罗斯的各种茶叶已经达到二十万担。如今,行走在山西的这些晋商大院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富甲天下的气魄。

  在常家庄园的后院,却有另外一番景致。中国南方特色的台、轩、阁、榭出现在这个北方的大花园里。万里茶路不仅给晋商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也把一种南方的生活情趣带到了北方大地,并且与当地的文化水乳交融。

  与此同时,在武夷山脚下,晋商的巨大成功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梅村。邹家在常家的帮助下,组织起了自己的商队,踏上了去往俄罗斯的遥远征途。据说,邹家为了找到武艺高强的镖师保护商队的安全,还立过一个规矩,谁能把堂前的石锁举过头顶,谁就可以娶漂亮的邹家小姐为妻,结果,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一位来自山西的小伙子一举成功。

  邹全荣:“它重两百多斤,我们来提一下它,现在一般人很难提动它了。那么这位山西人,后来成为邹家的女婿。他帮助邹家,在经营茶叶中护送茶叶,在万里茶路中起到保镖的作用。”

  在那段互相扶助、同心协力的日子里,晋商十几年如一日贯彻不辍的经商原则深深感染了邹家。

  张维东:“它加工制作的时候肯定含的水分比较高,越往北走气候越干燥,肯定茶叶自身要有一些损耗,我们晋商为了不让消费者、购买者吃亏,所以他在加工的时候,茶叶就要重四两,在加工的地方,就把这个四两损耗预估过去了,你到内蒙古也好,到俄罗斯也好,你买到的茶叶还是足两的,不会缺斤短两。”

  “诚信至上”、“以德取利”的经商之道,成为下梅村众多茶庄共同信奉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原创文章《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二集:万里茶路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3961.htm
 
热点景区
旅游资讯排行榜
最近更新的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