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一过“灯酒节”是生活在广西南宁沿大明山一带,以壮族为主的民众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民俗。在今年的上林县“灯酒节”,记者有幸走访了几个正在过节的小村庄,亲身感受到其丰富有趣的各种民俗活动。
记者在上林县巷贤镇苏仁村石寨庄看到,家家户户为了迎接“灯酒节”,纷纷打扫门庭,张贴对联,挂上灯笼,包粽酿酒。在外地做生意的女老板石利华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无论自己多忙,都要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年轻人小石则笑着说,没有吃过灯酒,就不算过完年,一同打工的朋友早早催促我回厂,但还是得过了这个节才走。
据介绍,“灯酒节”当日,各村寨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表达对天地赐子赐福的感恩和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上年新添丁的居民负责组织村民聚会,其中,生男孩的居民要给村社献一只羊,生女孩的居民要给村社献一只鸡。此外,各家各户也要筹集物资,共同举办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活动。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近年“灯酒节”部分传统文化已渐渐遗失,早年间,灯酒节祭社这一隆重的祭神仪式,须有专门的乐队击鼓并奏《福禄寿》,这一程序已流失多年。所幸今年经过当地人自发抢救挖掘,乐队乐手们经过重新编排又奏起了《福禄寿》,“如果再不抢救“灯酒节”这样的传统文化,恐怕几年后,晚辈只能在史书里知道“灯酒节”了。”
据了解,“灯酒”用壮文写就是“daeng couj”,连着读就是“daengjcouj”,当地壮族民众认为,家里添男丁是家族的荣耀,“灯”与“丁”在壮语中发音相近,后将其引申为“灯”,而“酒”历来是壮乡农村节庆祭祀必不可少的东西,由此逐渐形成了当地人传统节日“灯酒节”。
今年石寨庄的“灯酒节”不仅吸引了村外游客、青年“驴友”、媒体和民俗专家,记者在人群中还发现了不少外国友人。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波比(音)是南宁一所大学的外教,在灯酒节这天,他不仅手舞足蹈“混”进舞狮子队伍中,与村民共舞,还尝了可口的“百家宴”。
同时,今年的“灯酒节”,上林县各乡村除了有舞狮、舞龙、山歌对唱晚会等传统节日喜庆文娱活动外,他们还借“灯酒”节宣传各种法律法规及组织“致富能人”传递技能等。白圩镇覃排社区马安村在“灯酒节”这一天,组织“养鱼大王”,传授网箱养鱼经验,使村民深受鼓舞,养鱼致富积极性更加高涨。
壮学研究权威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认为,灯酒节最原始的意义落实在“灯”和“酒”上,而人们的喜庆又称“节”。因为灯酒节最初是壮族的节日,而因后来民族杂居,便成为以壮族为主不同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这表现在节日中“壮”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更新。“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灯酒节”这个节日是一个封建迷信活动,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的“灯酒节”已了兄弟团结、邻里和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重要传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