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保护思路陷入误区,致使长城各大景区的开发利用,也走进了一个怪圈,即“露天博物馆”模式,长城被狭隘地“保护”为一堵墙,竖立在山峦之上,海内外游客云集到此,爬爬长城,扭头就走。所谓“爬长城”,实际上是错误的爬墙,无论是尼克松、里根还是奥巴马,访华的美国总统们对长城的亲身感受,就是在一段长城的城墙上溜达。
绝大多数旅行社都把长城的游览时间,卡在90分钟~120分钟,缺乏必要的休闲、娱乐、购物的时间。所以,现有的长城景区普遍地严重依赖门票收入,产业链延展匮乏,服务业发展水平很低。一方面,每年游客接待量极其庞大;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却浑浑噩噩地长期徘徊在低层次、低品质、低水平,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定位非常不匹配。
以2004 年为例,全年北京长城共接待游客约1000 万人次,各长城景区的长城门票收入大约1.8亿,但景区内的餐饮住宿等消费统计,则乏善可陈。由于各个景区面积狭小,游客接待量又不可能无限增加,所以,现有的“露天博物馆模式”已经穷途末路,严重影响了各大长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烽火台、敌楼、墩台等均是景区的景观物,毛泽东诗云:“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到”字非常精准,讲的就是到达长城的城镇,通过观光、住宿、娱乐、购物等方式,切身体验古代边塞生活和民族民俗传统。
长城景区应该定位于区域开发,而舍弃“关”开发,以“古镇复原+遗产公园+商业运营”为开发模式,涵盖长城边塞城镇、周边古村落和多民族民俗等等主题旅游产品,除了观光游览和文化教育功能之外,将开发重心转移到古城镇体验上来。
景区的主营业务在门票收入之外,应该大力拓展观光索道、酒店住宿、地产园林等新业务,切实提高高端服务水平。目前,山海关古城、八达岭岔道古城等,纷纷试水运营和启动,经过试点景区的不断积累经验,各大长城景区理应在未来5年内,全面向古城开发模式的整体转型。
在长城开发思路上,要根基于区域开发,打破不切实际的“一盘棋”框框,不搞跨地域的价格联盟。由于地域性的巨大差异,各大景区应该充分竞争,共享世界遗产的品牌,更应该注意培育个性化的产品品牌,逐步淡化“关”,强力突出“城”,拼服务,拼改革,尽快制定景区一级的长期发展规划。笔者相信,未来“十二五”期间,长城各大景区将成为新型边塞古镇文化旅游的新热点。
裴钰,人文学者,《中国经济周刊》专栏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