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被云雾笼罩着,忽明忽暗,雨不时得光顾已经湿透的我,已经不需什么遮挡了,让泉之母给我最好的洗涤,把心的污垢洗净,山上的天气孩子的脸,不管怎么变,山总是巍然不动。
“风”拉着我一起前行,才一千二百米的山,竟然会如此的累,我感觉了“8848米”,我感觉了“红军翻越夹金山”我感觉了所有需要登攀得高度,都需要一种精神……
一路上有很多寺庙,供奉着多少神灵,我不想去数;令我感慨的是,路上竟会有一位80多高龄的老妇人也徒步要攀登大山,她告诉我:“今年,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登山了,老了,腿脚不便了,过去每年都要来衡山一次。”她的眼神里还流露出对山对人生一个很深的眷念,我眼睛有点湿润,上前扶了她一把,“老人家,你慢走!愿你和山一样!”我说着,不知她是否能听懂我说的话,我还是把祝福送给她。
经过“南天门”,峰顶就要在眼前。然而我放弃了最后的登攀,天气太糟糕,30米开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云雾弥漫。而且山上很冷,衣服还是湿的,很容易生病的,不去也罢了。
我和“风”商定,明年一定再游一次衡山,要做好准备,衣服是第一重要的。
原路而下,也很辛苦,但是速度快的很多。一路下来,天空已经晴朗,回头看山,依然是山托着云,云托着山,难见衡山真面目。
不多时又回到了“忠烈祠”,这里离出山已经不远了。
我静静地坐在石阶上,看着无字碑,看着像炮弹像子弹的石雕,想着我先前给“风”的提问,此山的魂魄是什么?一路走上,一路走下,松,云,风,石,文,诗,碑,寺都已经看到,但是都不能作为是山的灵魂,那些只是美丽的点缀,或歌或颂,或偎依或衬托,松为枯死而倒伏,山不会感觉少了什么?寺庙少了,无非是幻想少了,山还会因秀丽而吸引。诗文碑刻也无非留下的是名人的墨宝,少一篇,多一句,也憾不动山的威严气势。唯一种精神才是山的魂魄,我放眼望去,无数的台阶似乎要通向山的深处,每个台阶就是灵魂安息的地方,中华之英魂可以千古,也可以芳香万世。
不屈不饶才是中华之精神所在,山的魂魄也就是民族的魂魄。
一路的沉思,在登攀中觉悟,这一座山就如中华觉醒的里程碑,战场都如衡山,倭寇怎敢欺辱,这段历史在此给补上了。
坐着就不想起来了,腿脚在隐隐得作疼,“风”像在搀扶着一位“老人”一样走下山去。
汽车开动了,南岳又渐渐的远去,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但是山的魂魄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上。
“风”已经累了,偎依在我的怀里,闻着咸咸的汗味和松树的清香,正在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