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VISA表态:愿与中国银联共推电子支付

作者:heppo    旅游资讯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3
  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做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面对各方质疑,VISA的回应是,公司运作规章要求带有其品牌标识、“4”字开头BIN号的银行卡在国际交易中,须经由其专用网络进行处理和清算,这并非一项新的措施,是VISA与全球会员金融机构合作协议中的内容。

  所谓BIN号,即银行标识代码的英文缩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分配给各从事跨行转接交换的银行卡组织。其中“4”字开头属于VISA卡组织,“5”属于MASTER卡组织,“62”属于银联。 在中国,“62”开头的是单标识的银联卡,双标识卡只是4字或者5字开头。按VISA的规章,双标识卡尽管有银联符号,但也只能走“4”字或“5”字开头的专用通道。

  广东中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子儒对本刊记者指出,“VISA的要求并不过分,自己发行的卡当然可以要求走自己的通道。”

  一位信用卡业高管说,“银联国际化刚起步,主要消费网络都只是在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双标识卡的存在,与VISA的合作,对银联来说,仍具现实意义。不过,随着海外网络的铺设,银联对发双标识卡热情已有所减退,而对发单标识的银联标准卡的积极性更高。“2007年起,银联就对双标识卡有所限制,新增量有所减缓。银行申请发卡时,如果是发银联卡,审批只需要两个月,可如果是双标识卡,则需要半年时间。”董峥说。

  上述银联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银联将坚持有利于国内持卡人、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原则,这意味着,让持卡人自主选择清算通道是中国银联的谈判底线。

 

 

历史恩怨

  作为占据全球60%市场的VISA,基本上遵循一个模式向全球推广,即推介品牌、搭建清算网络、吸收会员银行并请会员银行发行带有VISA标志的银行卡,盈利来源于持卡人在VISA清算网络交易时支付的各种费用。不过,这个模式在中国遭遇到了重大阻力。

  VISA于1993年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之时,中国各家银行尚没有开设银行卡业务,人民币业务、中国清算渠道没有对外资开放。为培育中国市场,VISA游说各家银行发行“4”开头的BIN号银行卡,不过这仅能使用发卡银行自己的清算网络,在中国大陆使用。

  VISA冀望的是,一旦人民币业务开放,这些银行卡在国际上交易时自然使用VISA的渠道清算,同时VISA也期待可以在中国搭建自己的清算网络。

  不过,银联的诞生,击碎了VISA在中国的梦想。200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下,中国80多家金融机构出资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卡组织,即中国银联,并与VISA签署了协议,成为其会员金融机构。

  “银联成立时,VISA希望我们当他们的代理,但我们想建立自己的品牌。”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联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在监管机构的要求下,2004年起所有的人民币卡必须使用银联的BIN号。与此同时,原先由各家银行自己铺设的POS机网络,也统一由银联收编,从而在中国形成银行卡消费清算渠道的垄断。

  上述人士指出,由于缺乏国际上的清算网络,银联曾提出在国际上借用VISA的渠道,“但我们遭到了拒绝”。此种情况下,双币信用卡问世,这种卡在国内可用银联渠道、国际上可借VISA渠道,双币卡因其便利性而颇受欢迎。

  然而,银联并不甘居国内市场,2004年开始尝试在中国境外铺设清算网络。几年来,它在境外90多个国家设有网络渠道,并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发行了当地货币的银联卡。

  由于VISA卡以美元清算,境外交易需由当地货币转换成美元、美元再转换成人民币进行清算。持卡人需多付约占交易金额1%至2%的货币转换费,还要承担货币转换中的汇兑损失和汇率波动的风险。而通过银联网络交易清算,由人民币直接兑当地货币,这样免收了货币转换费。银联通道自然受到青睐,在境外的业务发展迅速,依赖的背景是中国人出国消费规模日渐庞大。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2009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437亿美元,列世界第四位。VISA等国际卡组织睁眼坐失如此丰厚的市场,在中国境内的人民币业务却没有进展,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

  上海邦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策划总监董峥说,国内市场被银联封死,国外市场又被银联步步蚕食,“明明是VISA的卡,结果消费者都不用其通道,VISA相当于白忙活了。”

  受到威胁的VISA,此前多次向全球合作会员银行发函要求执行VISA的规章,纷争由此而起。

上一页  [1] [2] 


原创文章VISA表态:愿与中国银联共推电子支付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6912.htm
 
热点景区
旅游资讯排行榜
最近更新的旅游资讯